首页 资讯 正文

高铁通勤像地铁、产业协同创纪录:一个经理人的“长三角”

体育正文 65 0

高铁通勤像地铁、产业协同创纪录:一个经理人的“长三角”

高铁通勤像地铁、产业协同创纪录:一个经理人的“长三角”

5月的一天(yītiān),从美国出差返程的李言军回到江苏苏州的家里。次日11:07,他坐上G7060次高铁,近2小时后抵达工作地安徽马鞍山(mǎānshān),到公司开始处理事务时还不到下午(xiàwǔ)1点半。 李言军是仙乐健康科技(安徽)有限公司总经理(zǒngjīnglǐ)。7年前刚加入公司时,他驾车往返苏州、马鞍山两地,耗时长且疲惫。如今,随着长三角(zhǎngsānjiǎo)城市间的高铁班次越来越频密,他自然而然地选择了(le)高铁通勤。“‘轨道(guǐdào)上的长三角’拉近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,越来越多的人(rén)工作创业在此地、居家生活在彼地。”他说。 与“双城(shuāngchéng)生活”映照的是,在他所在的企业,“一体化元素”也与日俱增:形成“研发在上海、制造在马鞍山”双向赋能的协同格局;投建的智慧物流中心,管理系统等(děng)软件出自上海,货架等硬件大部分是“江苏造”,操作软硬件(ruǎnyìngjiàn)的人(rén)则主要来自安徽。 一个人、一家公司,就是长三角(zhǎngsānjiǎo)一体化发展的缩影。 “高铁和(hé)地铁一样方便” 一身浅灰蓝(lán)西装,一个行李箱,外加一只黑色双肩包。 5月的一个星期一,简约商务穿搭(dā)的李言军出现在苏州园区高铁(gāotiě)站。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记者与他一同(yītóng)乘坐高铁前往马鞍山,体验跨城通勤的日常。 当天10:20,李言军在家门口打车,10分钟后(hòu)到达高铁站。G7060次高铁由上海(shànghǎi)始发,开往安徽安庆,11:07停靠苏州园区站,13:02分抵达马鞍山东站(dōngzhàn)。 记者和(hé)李言军相邻而坐,顺手接过他的行李箱(xínglǐxiāng)放上行李架,不由惊讶箱子如此之轻。 “就带了几件换洗衣服,星期五就从马鞍山回苏州。”李言军说,要不是从国外回来要倒时差(dàoshíchà),他会选择周日17点多的高铁班次,约19点抵达马鞍山,吃(chī)过(guò)晚饭回住处好好睡一觉,迎接一周的工作。 “周一早上乘高铁从南京(nánjīng)中转,也是一个选项。”他告诉(gàosù)澎湃新闻,为赶早会,他有时会到苏州北站搭乘7:24发车的G4次(cì)高铁,51分钟后抵达南京南站,站内换乘G7469次,17分钟后到达(dàodá)马鞍山,前后用时约80分钟。 高铁飞驰。李言军回忆,2018年加入公司初期,他驾车沿(yán)京沪-沪宜-沪武高速公路往返(wǎngfǎn)马鞍山,250公里路程,耗时3小时,“开车需要注意力集中,会感觉累。现在每隔10多分钟就有(yǒu)一班高铁,高铁通勤变得和地铁一样方便,眼睛、双手都解放(jiěfàng)了,遇到公司有紧急事务,还能(néng)随时开在线会议。” 交谈中,一个电话打了进来。讲完收线(shōuxiàn),李言军说:“一会儿真要开个(kāigè)在线会议。” “住在苏州、工作在安徽的人越来越多(duō)” 李言军是(shì)山东聊城人,2001年从哈尔滨理工大学毕业,南下闯荡。第一份工作是在(zài)广东中山一家电子厂从事设备维修(wéixiū)与开发。没多久,公司异地设厂,他(tā)被(bèi)调到苏州昆山。2003年,他跳槽到苏州工业园区的一家美资电子公司,“工业园区是开放高地,外资企业多,发展机会多,待遇优厚。”李言军先后供职于(yú)数家企业,在苏州、杭州、上海工作过,2010年在苏州工业园区买房定居,娶妻生子。 在(zài)(zài)工作中,李言军注意到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,萌生(méngshēng)了“换赛道”的想法。2018年,主营营养保健食品的仙乐健康公司在长三角物色职业经理人,他决定加入。 李言军在公司新实验室启用仪式上讲话。本组图片由受访者(shòufǎngzhě)提供 “以前,定居苏州的朋友换工作一般往上海、无锡走,到常州、南通等地上班嫌远。”李言军说,但近些年长三角的交通越来越(yuèláiyuè)方便(fāngbiàn),进入“2小时通勤圈”甚至“1小时通勤圈”,大家就没那么多顾虑了,区域内(nèi)流动性越来越大,“马鞍山等安徽城市承接上海、苏南等地的产业转移,一些企业(qǐyè)中高层出于职业发展考虑,越来越多地(duōdì)到安徽参与创业,开启(kāiqǐ)‘双城生活’。” “轨道上的长三角”正跑出“加速度”。去年,长三角新增建成铁路里程超过660公里,铁路营业(yíngyè)里程突破1.5万公里,其中高铁营业里程7700多公里,占(zhàn)比首次过半;铁路年发送旅客8.9亿人次,创历史(lìshǐ)新高,平均每天有240多万人次乘坐长三角铁路班车,相当于一座地级市的常住人口在(zài)“流动”。今年3月以来,徐连高铁、京港高铁合黄段、杭温(hángwēn)高铁、沪苏湖高铁等推出定期票、计次票,进一步(jìnyíbù)降低(jiàngdī)“长三角人”的出行成本,便利沿线人员往来。 产业(chǎnyè)协同,智能物流中心创交付时间新纪录 马鞍山仙乐健康公司内,机械臂在(zài)生产线上平移,精准地抓取原材料(yuáncáiliào);AGV(搬运机器人)在仓库、车间穿梭,将(jiāng)一件件成品运至指定位置…… “我们2021年开始(kāishǐ)谋划智能工厂,目前已实现工厂物流(wùliú)、信息流全面联通。”物流自动化经理(jīnglǐ)王华云说,智能工厂建设(jiànshè)均按节点顺利完成交付,其中智能物流中心9个月就交付,创了业内同等体量工程的交付时间新纪录。 “这得益于长三角完整的智能制造上下游供应链。”他说,智慧物流(wùliú)中心(zhōngxīn)的软件WMS(仓储(cāngchǔ)管理系统)由上海富勒信息科技公司开发设计,AGV出自上海快仓智能科技公司,立体仓库货架则是“南京造”。在长三角,通过产业集群协同,智能物流中心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(xū)软硬件(ruǎnyìngjiàn)的配套供应,选择上述公司作为核心供应商主要基于三点考虑:都是国内头部(tóubù)企业,有充分的落地案例和技术保障,长三角区域(qūyù)内有完整的售后服务体系。 仙乐公司的(de)自动生产线。 据介绍,公司(gōngsī)二期智能工厂项目的(de)全自动高架立体仓库总面积达4.5万平方米,总货位5.1万个,配备26台(tái)搬运机器人。“所有材料、成品都通过(tōngguò)无人小车传输,仓库真正实现无人值守,仓储运行效率将提高30%。”王华云说。 为充分利用(chōngfènlìyòng)上海的人才和资源优势,这家企业构建了“上海研发、马鞍山生产”的协同格局。研发经理李招焕介绍,公司在上海有研发中心,负责原料创新研发、循证营养功能(gōngnéng)研究。去年,一家客户委托研发护眼软糖(ruǎntáng),研发团队开发出原料配方,在马鞍山形成商业化产品,面市(miànshì)后成为“爆款(bàokuǎn)”。 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长三角的企业越来越多地利用(lìyòng)区域内的各种资源,也越来越深入地走向融合(rónghé)发展。”李言军说。 澎湃新闻记者(xīnwénjìzhě) 邱海鸿 (本文(běnwén)来自澎湃新闻,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“澎湃新闻”APP)
高铁通勤像地铁、产业协同创纪录:一个经理人的“长三角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